《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2019

Auth:焱讲       Date:2019/12/4       Cat:读书笔记       Word:共5688字

已关闭评论

抱定「读书无用」的人,大多在读书的第一步就犯了错,他们把「读」字当成了阅读重点,忽略了阅读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你是不是会到书店或图书馆里逛,也没个什么具体的目的,就是信马由缰地走窜于各个书架之间,与其说在选书,不如说是去和书做一场不计时间成本的邂逅。

在你的读书笔记本第一页,你应该列一张阅读清单。这份清单应该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备注四个信息。在备注里,我们要写清这本书讲了什么和你要读这本书的理由。

很多朋友一想到读书,就会觉得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情,脑中就会冒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书?怎样在读书时抓住要点?读完书之后怎样把书中的内容记下来?怎样把书中的精华学以致用?

你是不是也感觉读书好难?在知乎上看到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吧,发现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今天学会用荧光笔,明天学会用便利贴,等到真正读书时,要把所有的方法工具都摆出来,又感觉太辛苦、太麻烦。

今天为你推荐的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书中所有的读书方法,不论是选书、阅读、笔记、学以致用,都围绕同一个工具,就是笔记本。作者把这个方法称之为:「一元化笔记读书法」。

这本书主要说了四个要点。

  • 第一个要点是:选书才是读书的第一步;
  • 第二个要点是:核心阅读标记法;
  • 第三个要点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 第四个要点是:学以致用的关键:重读。

第一个要点:选书才是读书的第一步。

抱定「读书无用」的人,大多在读书的第一步就犯了错,他们把「读」字当成了阅读重点,忽略了阅读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实际上,读书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选书。这也是阅读高手和菜鸟的重要分水岭。

在正式解读前,我们先回顾下大多数人的选书方式:

他们会到书店或图书馆里逛,也没个什么具体的目的,就是信马由缰地走窜于各个书架之间,与其说他们在选书,不如说是去和书做一场不计时间成本的邂逅。他们也可能在各大网上书城找书,从各个细分领域里翻阅,最多看看简介,对书了解个大概就匆匆下订单了。

从以上方式中,你有没有发现,其实类似的选书方法,有两个共同特点:目的性不强和被动。

「目的性不强」说白了就是你还不清楚自己要读啥书,很难根据自身需求读解决实际问题的书。而被动就意味着兴趣不高。比尔·盖茨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永远不要打开一本你没有准备好要读的书」,这句话可以说是对选书的最好描述了。

因此,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与其说是「读书无用」,不如说是「选书无力」。

既然选书如此重要,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作者认为给书列一个阅读清单非常有必要。在你的读书笔记本第一页,你应该列一张阅读清单。这份清单应该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备注四个信息。在备注里,我们要写清这本书讲了什么和你要读这本书的理由。

关于书名、作者、出版社以及这本书讲了什么,这些信息都非常好确定,难就难在「阅读理由」这一项,也是阅读清单的关键。不要指望随便在书架上翻翻就能找自己想读的书,我们平时一定要多注意寻找与书相关的信息。只有从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阅读清单。再下单购买,这钱才花得值。

为此,作者专门从两个角度,帮我们找到值得一读的书,分别是:兴趣和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学会从兴趣出发找线索,从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故事、历史、专业等方向去找书读,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真正想读的书。比如,当前很多影视剧的同名小说、相关人物传记、背景故事等书籍卖得很火,就是兴趣在发挥作用。你也可以在看电视或电影时,把感兴趣的人物写下来;或者在看新闻时,把感兴趣的地名、历史事件等信息备注好。总之,把能让你大脑兴奋度飙升的相关素材统统记录在案,再去书店或网络书城查找相应的书架,就更容易找到你心仪的书了。

对于解决问题,靠看「枢纽书」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个文案该怎么写呢?向领导汇报工作时我需要注意些什么啊?不想再和女朋友吵架了,我该怎么办?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书里直接找答案。尤其是,当你找到某领域里的一本书来读时,就会发现「一本书会带来另外些书」,这样的书就叫「枢纽书」。比如,一些书里会用其它书里的观点或知识来佐证,《写作法宝》这本书里就推荐了《瞬变》;还有一些书最后都会有参考文献,里面有大量的垂直领域的书,而这些书都是对该领域问题的解读。所以有啥问题,找一本书来读,再通过他找到该领域的其它书,这样你离问题的答案就越来越近了。

总之,即便书海茫茫,我们也不要把选书的权利丢掉,要自己牢牢掌握。在读书前,我们要多做准备,从围绕自己的兴趣和问题出发,用好阅读清单这个工具,确认你的阅读目的,为写好读书笔记打好基础。就像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一样,未经审视的书也不值得读。迈好这阅读的第一步,对我们至关重要。

第二个要点:核心阅读标记法。

当依据自己的需求选定一本书后,想更有效率地写好读书笔记,我们就必须在阅读时为笔记做好标记,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在合上书后记不起精华的尴尬。

在阅读标记的技巧上,作者提出的方法论就是核心阅读标记法。

在使用这套方法论前,有一点你务必先要搞清楚。你在阅读时标记的内容是对你自己有用的内容,而不是别人或者大部分人说的某部分很重要、很精彩。毕竟只有从自己需求出发得到的解答,对你才有价值。

核心阅读标记法的具体步骤是:

  • 第一步:通读。通读全书,用浏览的方式看看每页大概说了什么就可以了,不用管细节。在通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页的内容有价值、有启发,符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就给那一页做个折角。第一步相当于是给书籍做粗筛,把无法引起你兴趣的内容全部剔除掉,节省阅读时间。
  • 第二步:重读。读完一遍之后,放弃那些没有折页的内容,把折了角的部分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你再给它追加一个折页,也就是折两次。好多内容就是这样,初读时候觉得很不错,但再读就会感觉启发有限,对于这些部分,我们要果断舍弃。
  • 第三步:标记。接着把书里折了两页的部分再精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内容很有价值,就在那些关键内容处做标记。因为,很多时候一整页的内容不见得都有价值,而是零散地分布其中。在标记方法上,作者强调要用不同的画线方式对标记的对象做区分。他会用直线标记类似客观的、事实性的内容,拿波浪线标记「主观上觉得重要的」或者「想记下来,以后加以运用」的素材。而对于那些专有名词、关键词、关键句等吸引眼球的内容,他会直接用圆圈标记出来。

比如这段话:「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倭国不只是与朝鲜半岛往来,也开放了与中国直接交流的途径。由此可见,在日本列岛的文明化中,存在着朝鲜和中国两种外交途径,两者复杂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倭国不只是与朝鲜半岛往来,也开放了与中国直接交流的途径。」是客观事实,就用直线标记;「由此可见,在日本列岛的文明化中,存在着朝鲜和中国两种外交途径」是事实带来的思考延申,可以用波浪线标记;「《后汉书》」作为关键词就用圆圈标记。这样一来,一段内容的层次非常清楚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思考,哪个是证据,一目了然。以后做读书笔记时,你就能有的放矢。

当然了,如果你觉得折页比较凌乱,你还可以在书的上方用贴标签的方式代替折页。或者在页码旁边做各种符号的标记,帮你记忆都可以。

当你用核心阅读标记法阅读一本书之后,它里面的精华内容就被你定位成功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阅读的 GPS,它的任务就是在庞大的信息中,找到你需要的部分,其它内容可以视而不见。这样不仅能帮你把书读薄,还能助你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勾勒出一副属于你的精华内容地图。等之后撰写读书笔记时,你就可以把这个地图直接拿来用,定位到关键素材,简单、方便、可靠、高效。

第三个要点:「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曾在随笔中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只有有意识地把一本标记完的书做成读书笔记,你才能收获更高的阅读质量。为此,作者提炼了「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帮助我们更好的输出。

葱鲔火锅是一道以葱和鱼为主要食材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并辅以一些佐料。

所以,与「葱鲔火锅=佐料+鱼肉+大葱」对应的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基本信息+摘抄+评论」。

作者以信息整理术闻名于日本,因此对信息整理很有心得。他认为读书笔记需要的信息由三个要素构成,分别是: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及作者。6 位数的日期能帮你回忆起原来读书时的情景和环境,并以时间为线索继续回忆起更多书里的内容。

然后在基本信息下,你就可以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它可以促进、加深你对书的理解和记忆。摘抄时,你不需要多加考虑,只需要抄写原文就够了。比如:文章中所有语句围绕的中心句、高度精炼的小标题、能触动你的客观事实或数据以及能够给你带来启发或联想的内容等。重点是,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内容,而不是那些客观来讲很重要的段落,或者作者想强调的部分。为了和随后的评论作区分,你最好在这样的摘抄内容前加个「⭕」 。

紧跟摘抄内容的就是对它的感想或评论了。「学而不思则罔」,可以说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思考是我们的重要目的之一。甚至可以说,在读书时获得的感想是你原创思考的源泉。你的评论可以是对客观知识的延伸,比如说到新能源汽车,你就可以延伸到它的发展史、性能指标、优缺点等;也可以是对某种情绪的有感而发,你可以记录在同样的际遇下自己的不同感受。当然有时我们的感想不一定是成形的东西,写几句「好棒!」,来表示纯粹的认同;或者写「不对吧」「对于这一点我保留意见」等来表示怀疑,也未尝不可。如果你一心想下笔即完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坚持。作者用「☆」来做摘抄部分的段前标识,用以和摘抄做区分。

这就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完整结构了,比如我们来看作者的一篇笔记。

[080715]《决定人类未来的 50 件事》/杰西卡·威廉姆斯/草思社。这部分是基本信息。 ○ 自杀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因为抑郁。(P180) 这是对书籍内容的摘抄。 ☆ 作者说,世界上的自杀者比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要多。人类在战争年代会死亡,在和平年代也会死亡,真是不容易。这表达了作者对死亡问题的看法。

在做读书笔记时,摘抄和评论最好交替进行,趁着印象鲜明、情绪浓烈捕捉自己的感想。不要等摘抄完所有内容后,再从头开始按顺序写评论,这样你很容易就忘了之前读文章时的感受。如果你遇到一本书,里面的精华内容太多了,不便记录,那就干脆把这本书放一放。过段时间,随着信息的内化沉淀和新信息的冲击,旧内容的吸引力也会降低,需要摘抄的部分就会减少。毕竟经得起考验的内容,才真有价值。

就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来记录吧,这种细致的处理方式一定会给你带来非常充实的阅读体验。

第四个要点:学以致用的关键:重读。

写读书笔记是对我们阅读体验的丰富和完善,而重读则可以可以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收获。对那些已经消化过的信息重新做一次精细咀嚼,你对那些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认识也更广博。

如果不这么做,那些笔记将会堆在储藏间或者床下面,我们就失去了再次归纳知识、积累信息的宝贵机会。比如,每天接触政治的媒体记者数不胜数,可是能正经写出政论的人却少之又少。这说明即使掌握再多信息,如果不能反复咀嚼,信息也会像河水一样飘过,不留痕迹。

想做好重读这件事,作者认为,它的第一要务是:在固定场景中重读笔记。别管是三天读一下,还是一周读一次,你要在自己的生活圈里选择一个「重读笔记时间」,比如:睡前、饭后或洗完澡以后都可以,给自己找到一个无人打扰的轻松环境,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

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你会发现以前只是一知半解的,或者是「只知道它好,但不知道哪里好的」素材,通过重读也能彻底理解了,这种收获很有分量。就像作者自己的经验一样。他在读到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各种各样的人》后,对里面的一个故事很感兴趣。恰佩克当时想盖一座古典风格的房子,但由于瓦匠和木工们要么罢工,要么热衷于聊天,结果一座小小的房子竟然花了两年才建成。而同样的房子在美国只要三天。而恰佩克不仅觉得这样太慢了,反而认为这种「迟缓」正是欧洲精神的伟大之处。因为,在这两年间,他会去工地监工,并与工匠们交流,他和他的家在建设中形成了深厚的感情。

「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人生。」通过几次重读后,作者借用这个故事对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恍然大悟,并把它视为生活中重要的座右铭。故事里恰佩克和工匠们虽然花了两年时间才把房子建起来,但都充实享受了那段时光。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浪费了时间,但都没有浪费人生。如果不重读,只是单纯看一句话和一个故事,很难获得这样的思想启发。

因此,我们在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阅读的时候,在两组「摘抄+评论」之间要适当留些空白,用以写重读的体会和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给思想增色。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这本书里曾说:「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重读就能帮你激发创意火花的好方法。初做读书笔记时,我们的视野相对聚焦,针对具体观点、事实和案例的感受更多,难以做太多横向或纵向的联系。随着积累的丰富,在重读时,这些吸引我们的内容成了大框架下的小思考,就很有可能让这些无关的信息之间产生关联,形成创意。

重读笔记还有一个最实在的用处是,给自己节省空间。随着阅读的积累,书籍在家里所占的位置就会越来越多。在结合书籍重读笔记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判断一本书的去留。对于那些经过重读还是很有收获的书,你不必丢弃;而对于那些精华都留在了笔记里的书,你就可以没有留恋地处理掉。即便之后我们再想回味那本书,翻阅笔记就够了。作者每年都会处理几次旧书,把不用的书扔掉,避免藏书挤占自己生活的空间。

「重读」才是学以致用的关键。它能让你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书里的精华内容,而不是就书论书的片面看法,有效拓展你的认知;它能帮你找到蕴藏在笔记中的信息关联,不断激发出新的创意;它能让你把书中的内容映射进现实,让你收获更好的生活。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