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021年5月13日

Auth:焱讲       Date:2021/05/13       Cat:文章精选       Word:共29字

已关闭评论

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021年5月13日 - 第1张图片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相反,从小的精神创伤一直会带到生活中,而阿德勒设定人是可以改变的为前提的目的论。

本书提出的问题:

1、什么是勇气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选择了后者。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心里。不是拥有心理学,而是使用心理学。

2.什么是目的论?

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从小在父母的虐待中长大,从未体验过人间真情。所以他长大之后惧怕与人交往,性格古怪。我们经常认为,这个人是由过去决定现在,原因支配结果。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的时候这么说。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例如某人是因为受到父母的虐待而无法适应社会,那说明他内心本来就有促使她那样认为的目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不出门,为了不出门,才制造出不安或恐惧。按照目的而采取了行动,为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3、我们不幸福是谁的错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亲手选择了不信,而不是生来就不幸。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人可以改变,可以重新选择生活方式,那就是要摒弃现在生活方式的决心。无论之前的人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4、 什么是课题分离

阿德勒断言“人生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阿德勒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成。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因此,要做好课题分离,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是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不满足别人的期待。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而不是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因为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人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的感觉。

5、什么是共同体的感觉?

同体感觉就是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它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指标。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对自己的执着?举个例子,我们经常特别在意,别人眼中的我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这种,其实我们就是执着于别人眼中的自己,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这种认识并没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这就是共同体感觉。

hytine

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021年5月13日 - 第2张图片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021年5月13日 - 第3张图片

被讨厌的勇气.xmind

笔记本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勇气两部曲)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Citation (芝加哥风格): 岸见一郎, and 古贺史健.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勇气两部曲).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Kindle edition.

推荐序三 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标注 (粉色) - 位置 155

本书以哲人和青年的对话形式,答出了三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将去到哪里”。

引言

标注 (粉色) - 位置 211

幸福的浪漫主义季节转瞬即逝,残酷的现实主义时代终将到来。

标注 (粉色) - 位置 225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笔记 - 位置 227

因为客观的看待世界,每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不一样

标注 (粉色) - 位置 246

先生说“人可以改变”,对吧?您认为只要自身发生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是这样吗?哲人:当然,人可以改变。不仅如此,人还可以获得幸福。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标注 (粉色) - 位置 314

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

标注 (粉色) -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 位置 323

奥地利出身的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于 20世纪初创立的全新心理学。我们现在一般根据创立者的名字而称其为“阿德勒心理学”。

标注 (粉色) -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 位置 336

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

笔记 -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 位置 336

心理学三大巨头

标注 (粉色) -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 位置 377

假若如你所言,如果所有人的“现在”都由“过去”所决定,那岂不是很奇怪吗?

标注 (粉色) -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 位置 381

哲人: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是这样吧?青年:那么,您是说与过去没有关系?哲人:是的,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标注 (粉色) -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 位置 389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标注 (粉色) -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 位置 400

正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你所说的全都是根据原因论而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标注 (粉色) -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 位置 417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标注 (黄色) -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 位置 421

正是如此。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标注 (黄色) -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 位置 463

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标注 (黄色) -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 位置 473

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你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标注 (黄色) -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 位置 476

愤怒完全是一种突发式的感情!

标注 (黄色) -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 位置 485

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标注 (黄色) - 弗洛伊德说错了 > 位置 499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标注 (黄色) - 弗洛伊德说错了 > 位置 500

青年:您是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哲人:正是如此。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标注 (黄色) -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 位置 528

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标注 (黄色) - 你想“变成别人”吗? > 位置 569

阿德勒的话。他这么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标注 (黄色) -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 位置 583

比如现在你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是,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标注 (黄色) -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 位置 614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标注 (黄色) -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 位置 618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标注 (黄色) -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 位置 656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标注 (黄色) -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 位置 664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标注 (黄色) -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 位置 669

首先,先生您说世界很简单,它之所以看上去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作用。人生本来并不复杂,是“我”把人生弄得复杂化了,故而很难获得幸福,您是这个意思吗?而且,您还说应该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创伤;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这些都是您的主张吧?

标注 (黄色) -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 位置 695

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梦想着做小说家的他,正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标注 (黄色) -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 位置 705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标注 (黄色) -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 位置 719

目的论之类的学说只是一种诡辩,精神创伤确实存在。人既不可能忘记过去,也不可能从过去中解放出来。

书签 - 为什么讨厌自己? > 位置 779

标注 (黄色) - 为什么讨厌自己? > 位置 779

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标注 (黄色) - 为什么讨厌自己? > 位置 796

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标注 (黄色) - 为什么讨厌自己? > 位置 805

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标注 (黄色) -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 位置 820

一遍:“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标注 (黄色) -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 位置 835

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标注 (黄色) -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 位置 850

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标注 (黄色) -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 位置 883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标注 (黄色) -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 位置 915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标注 (黄色) -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 位置 931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两个词也必须分辨清楚,绝不可以混用。

标注 (黄色) -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 位置 933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这一点你能够理解吧?就像阿德勒说过的那样,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标注 (黄色) -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 位置 935

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标注 (黄色) -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 位置 951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标注 (黄色) -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 位置 1020

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标注 (黄色) -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 位置 1044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标注 (黄色) -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 位置 1060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标注 (橙色) -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 位置 1072

接下来咱们梳理一下我们的辩论。最初你对阿德勒所主张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一概念表示不满,对吧?围绕着自卑感的争论就由此而起。青年:是的是的。关于自卑感这个话题的讨论太过激烈,以至于差点把那一点给忘记了。最初为什么会谈到自卑感这个话题呢?哲人:这与竞争有关。请你记住。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标注 (粉色) -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 位置 1084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

标注 (粉色) -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 位置 1120

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

标注 (粉色) -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 位置 1139

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标注 (粉色) -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 位置 1195

首先希望你能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标注 (粉色) -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 位置 1200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

标注 (粉色) -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 位置 1219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标注 (粉色) -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 位置 1221

眼镜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标注 (粉色) -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 位置 1223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标注 (粉色) -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 位置 1238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标注 (粉色) -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 位置 1252

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标注 (粉色) -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 位置 1266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

标注 (粉色) -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 位置 1295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标注 (粉色) -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 位置 1313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标注 (粉色) -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 位置 1359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标注 (粉色) -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 位置 1371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标注 (粉色) -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 位置 1394

请你也思考一下自由是什么。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标注 (粉色) -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 位置 1397

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获得自由?真正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

标注 (粉色) -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 位置 1405

就是:“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标注 (粉色) -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 位置 1411

人的价值、人的幸福不是可以用金钱买到的东西。

标注 (粉色) -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位置 1455

人原本为什么要寻求认可呢?说得再直接一些,人为什么想要得到别人的表扬呢?

标注 (粉色) -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位置 1456

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有价值”。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能够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对,这就是“价值”的问题。先生您上次不也说过吗?自卑感就是价值判断的问题。我正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所以才一直活在自卑之中!

标注 (粉色) -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位置 1474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标注 (粉色) -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位置 1484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标注 (粉色) -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位置 1486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标注 (粉色) -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 位置 1536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标注 (粉色) -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 位置 1541

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标注 (粉色) -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 位置 1550

注意。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标注 (粉色) -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 位置 1562

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标注 (粉色) -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 位置 1569

孩子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是否想要真诚地找父母商量或者能不能从平时开始就建立起那种信赖关系。

标注 (粉色) -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 位置 1573

而且,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我随时准备给予援助。

标注 (粉色) -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 位置 1591

想,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标注 (粉色) -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 位置 1603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标注 (粉色) -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 位置 1607

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

标注 (粉色) -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 位置 1636

这样。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标注 (粉色) -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 位置 1658

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

标注 (粉色) -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 位置 1679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

标注 (粉色) -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 位置 1685

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标注 (橙色) -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 位置 1689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反常识的方面: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此外,不寻求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全都是反常识的理论。

标注 (粉色) -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 位置 1716

是选择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咱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在意别人的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着,这或许的确能够成为一种人生路标,但这却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标注 (粉色) -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 位置 1727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标注 (粉色)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 位置 1749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

标注 (粉色)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 位置 1775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标注 (粉色)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 位置 1785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标注 (粉色)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 位置 1791

啊。“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标注 (粉色) -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 位置 1893

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标注 (粉色) -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 位置 1935

和你”。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要想理解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以“我和你”为起点。

标注 (粉色) -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 位置 1937

把对自己的执著( 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social interest)。

标注 (粉色) -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 位置 1949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标注 (粉色) -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 位置 1954

那么,也就是说像我这样非常在意别人评价的人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吗?虽然如此竭尽全力地在迎合他人?!

标注 (粉色) -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 位置 1982

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或者“那个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之类的想法。抱着自己位于世界中心这种信念的人很快就会失去“朋友”。

标注 (粉色) -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 位置 1994

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时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根据看的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可以产生无数个中心。这就是地球仪。

标注 (橙色) -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 位置 2001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标注 (粉色) -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 位置 2004

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但是,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标注 (橙色) -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 位置 2015

首先,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而且,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标注 (粉色) -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 位置 2073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标注 (粉色) -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 位置 2084

分离课题如何带来良好的关系。也就是,如何才能形成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关系?这里就需要提到“横向关系”这个概念。

标注 (粉色) - 有鼓励才有勇气 > 位置 2169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标注 (粉色) - 有价值就有勇气 > 位置 2183

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标注 (粉色) - 有价值就有勇气 > 位置 2193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标注 (粉色) - 有价值就有勇气 > 位置 2197

人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标注 (橙色) - 有价值就有勇气 > 位置 2210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标注 (粉色) -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 位置 2235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标注 (粉色) -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 位置 2257

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

标注 (粉色) -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 位置 2306

察言观色地隶属于纵向关系,这才是想要逃避自身责任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标注 (粉色) -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 位置 2313

你为了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也为了逃避责任,而认为“没有拒绝的余地”,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标注 (粉色)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 位置 2379

的“受自我意识羁绊,不能无拘无束行动”的问题,

标注 (粉色)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 位置 2388

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 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标注 (粉色)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 位置 2401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标注 (粉色)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 位置 2411

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标注 (粉色)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 位置 2418

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标注 (粉色)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 位置 2422

是的,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标注 (粉色) -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 位置 2438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标注 (粉色) -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 位置 2476

对方无意的言行、与别人通电话时的语气、联系不上的时间……如果用怀疑的眼光去看,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会成为“不专一的证据”,哪怕事实并非如此。

标注 (粉色) -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 位置 2483

如果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种关系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标注 (粉色) -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 位置 2503

也就是说,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标注 (粉色) -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 位置 2526

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标注 (粉色) -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 位置 2536

他对于他者贡献却不太明白。如果这种贡献是“为了他人”,那就势必会是充满痛苦的自我牺牲。另一方面,如果这种贡献是“为了自己”,那就是一种彻底的伪善。

标注 (粉色) -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 位置 2556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标注 (粉色) -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 位置 2562

行为方面的目标: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标注 (粉色) -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 位置 2567

①所说的“自立”与“我有能力的意识”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另一方面, ②所说的“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

标注 (黄色) -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 位置 2612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标注 (黄色) -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 位置 2661

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对于这种现实,阿德勒准备了极其简单的回答——“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标注 (黄色) -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 位置 2696

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说,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标注 (黄色) -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 位置 2701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并且,哲人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幸福就是“贡献感”。的确,这也是真理的一面。但是,幸福就仅止于此吗?我所期待的幸福并不是这样的!

标注 (黄色)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位置 2773

甘于平凡的勇气。

标注 (粉色) -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 位置 2780

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标注 (黄色) -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 位置 2794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标注 (黄色) -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 位置 2796

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标注 (黄色) - 舞动人生 > 位置 2819

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当然,作为跳的结果最终会到达某个地方。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

标注 (粉色) - 舞动人生 > 位置 2825

说明。一般性的运动——我们把这叫作移动——有起点和终点。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最好是尽可能地高效而快速。如果能够搭乘特快列车的话,那就没有必要乘坐各站都停的普通列车。

标注 (黄色) -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 位置 2860

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标注 (黄色) -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 位置 2862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标注 (粉色) -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 位置 2875

哲人:生活方式说的是“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像直线一样的过去的生活只不过是在你反复下定决心“不做改变”的基础上才貌似成了直线而已。并且,将来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张白纸,并未铺好行进的轨道。这里没有故事。

标注 (粉色) -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 位置 2879

不!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标注 (橙色) -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 位置 2916

哲人: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标注 (粉色)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位置 2933

假如遭受到了重大天灾,按照原因论的角度去回顾过去以及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又有多大意义呢?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才更要向前看,更应该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

标注 (粉色)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位置 2936

所以阿德勒在说了“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之后还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标注 (粉色)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位置 2959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标注 (粉色)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位置 2971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标注 (粉色)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位置 2982

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评论已关闭!